2009年《快乐女声》季军黄英,以其独特的山歌流行唱腔迅速走红。代表作《映山红》翻唱版广受欢迎,她签约天娱传媒后发行了专辑《小黄英大太阳》,并参与了央视春晚等大型演出。尽管如此,黄英早期的音乐生涯却充满了艰辛。
黄英曾在公开的消息中透露,早年因为收入不稳定,她不得不为农村红白喜事(如婚礼和葬礼)表演,每场演出的酬劳仅为20元。这一阶段大概发生在2010至2012年间,当时选秀热度逐渐消退,黄英的市场尚未完全打开。此时,许多选秀歌手的生存状态堪忧,收入来源不稳定,甚至转向了这样的小型演出。
为何许多选秀歌手会接触到这样的红白喜事演出呢?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选秀艺人的生存困境。每年大量艺人通过选秀节目诞生,但能够持续走红的少之又少,绝大部分人逐渐变成了行业的边缘人。部分头部艺人,如李宇春和张靓颖,通过代言、商演和综艺等方式,年入千万,而腰部艺人则依靠接小型商演和带货活动,年入百万。而对于尾部艺人来说,常常没有固定收入来源,必须依靠红白喜事、酒吧驻唱等零散演出维持生计。
黄英的情况,与同届的吉克隽逸形成鲜明对比。吉克隽逸成功转型为国风歌手,年收入超过500万,而黄英因为始终未能摆脱山歌歌手的标签,逐渐被市场所遗忘。
与此同时,农村地区对歌手的需求依然旺盛,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等场合。黄英早期的演出酬劳仅为20元,但随着时间推移,可能已经涨至50至100元每场。这些演出大多数为半天或一天,且对演出者的要求并不高,更多的是为了热闹氛围而安排的。根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农村的红白喜事演艺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百亿,吸纳了大量基层艺人。
展开剩余63%黄英的艰难岁月也是整个行业生存压力的缩影。婚后,她需要照顾孩子,演出机会减少,收入也变得更加不稳定。行业的寒冬从2010年后愈发严峻,选秀艺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,而天娱传媒的资源逐渐向头部艺人倾斜,黄英等尾部艺人被边缘化。
不过,黄英并未因此消沉。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场合,她都会保持敬业的态度认真演绎,展现了她的职业精神。通过这些红白喜事的表演,黄英不仅积累了基层粉丝,还为自己后来的转型奠定了基础。她的坚持和努力也反映了整个行业内对艺人的生存态度——即便在逆境中,也要找到生存的空间。
然而,选秀艺人的生存之道并不容易。对于黄英来说,标签的固化是她难以突破的瓶颈。像阿宝(《星光大道》冠军)这样的同类艺人,也因为标签单一逐渐过气。此外,选秀艺人高度依赖经纪公司资源,一旦失去支持,就容易陷入曝光不足、收入微薄的困境。
为了生存,基层艺人往往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收入方式,如接红白喜事、参与带货、开设培训等副业。而一些艺人则专注于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,频繁演出,逐渐积累口碑。大衣哥朱之文便是一个典型例子,他通过持续参与农村演出,年收入超过百万。而草帽姐徐桂花则通过转型做消息带货,年销售额已突破千万。
这一切背后暴露的是选秀产业的结构性问题:艺人的“出道即巅峰”成为了普遍现象。根据数据,中国选秀艺人的存活率不足5%,大约95%的选手在三年内便淡出了公众视野。
黄英的故事,正是这种行业现实的体现。她在家庭和事业的平衡中努力前行,转向轻量级平台如短视频等尝试自我破局。而她将自己红白喜事表演的经历,成功转化为励志故事,吸引了更多粉丝的关注。对于经纪公司来说,他们也应该为尾部艺人提供更多转型支持,例如提供音乐培训和更好的消息资源。
同时,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发挥作用,帮助基层艺人提升技能并拓展市场。例如,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基层艺人扶持基金,而公众则应逐渐改变对红白喜事歌手的认知,尊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劳动价值。
展望未来,选秀产业如何在流量红利消退后找到可持续的艺人培养体系,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。而基层演艺市场的潜力,如何通过规范化和品牌化提升艺人的收入和地位,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。
黄英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选秀产业的残酷,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基层艺人顽强生存的决心。她的故事提醒我们,在追求艺术梦想的同时,更应正视行业的现实,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上一篇:数字金融绘就服务为民新图景
